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2023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月28日
2023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勇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武漢使命,全面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簡稱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制定本工作要點。
一、工作目標
緊扣“國家所需、武漢所能”,以建設科創中心為引領,加快推進全市域全鏈條全社會創新,在原始創新上攻堅發力,在企業創新上激發動能,在產業創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創新上勇于突破,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武漢力量。
——科創中心建設成勢見效。推進建設4個、預研預制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建設10家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
——科技創新工程深入實施。打造10大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推進10大科技重大專項,建設10大成果轉化中心,引進和培育10大高端創新團隊。
——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9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45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到11%左右。
——科技創新生態加快優化。創新載體拓展,建設創新街區(園區、樓宇)120萬平方米。創新人才集聚,培育科技領軍人才100人、本土優秀人才1000人??萍冀鹑诟踊钴S,科技貸款、科技保險、創業投資均保持10%以上增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10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0件。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進科創中心建設
1.健全長效推進機制。強化上下聯動、協同配合,加強與國家部委匯報聯系,推動國家層面支持的51個事項轉化為重大項目和專項政策。每周通報信息、每月調度進展、每季市級協調,推進科創中心關鍵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2.推動東湖科學城建設加力提速。加強與武漢新城規劃銜接,推進光谷科學島骨干路網成形。啟動武漢新城中心片區科學社區、科學論壇等十大亮點項目,推進中心片區科創地標整體亮相和科創功能全面搭建。加快建設大設施集聚區,統籌推進重大科創平臺、新型產業園區、新型創城融合項目建設,提高高端科創要素集中度、顯示度和引領度,為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夯基壘臺。(牽頭單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二)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3.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揮在用設施支撐作用,面向國內外科技企業和科研團隊提供各類開放共享服務,力爭在科技新發現、技術新發明、工藝新路徑上取得突破。加快推進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等4個設施建設,力爭今年全部啟動建設。加快推進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等4個設施開展關鍵技術、實驗技術、實驗儀器設備等預研預制。加快爭取激光驅動多束流設施落地。形成建成在用2個、推進建設4個、預研預制4個、引進培育1個的總體格局。(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洪山區人民政府)
4.打造高水平實驗室建設集群。強化國家實驗室龍頭作用,推動漢江國家實驗室建設,在光電科學、網絡安全、呼吸疾病等領域爭創國家實驗室或者國家實驗室基地。強化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撐功能,健全“一室一策”推進機制,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力爭獲批建設1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強化湖北實驗室創新能力,健全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結合的動態投入機制,組織開展科技攻關支撐經濟發展“擂臺賽”,在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帶動等方面先行先試。(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長江新區管委會,下同〉)
5.打造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集群。推動智能設計與數控等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效運行,引領光電子信息、數字化工程建設、自主數控系統、工業基礎軟件等產業創新突破。爭創淡水漁業、靶向藥物和疫苗等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感染性疾病、麻醉醫學等領域國家臨床醫學中心落戶,加快國家級合成生物技術創新平臺落地,引領生命健康、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創新突破。建立健全梯次成長機制,比照國家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標準組建10家市級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在漢高校院所、大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聯合申報國家產業創新平臺。(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衛健委,各區人民政府)
(三)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6.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組織重點研發計劃,堅持“產業出題、科技答題”,建設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建立企業急需“卡脖子”技術和高校在研“撒手锏”技術對接機制,支持校企聯合開展面向市場的應用性攻關,形成產教融合良性循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光電子信息等五大突破性發展產業領域,組織實施10個科技重大專項,加大源頭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供給。緊盯國家和省級科技攻關項目,組織高校院所、科技企業、高水平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踴躍“揭榜掛帥”。(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衛健委、市農業農村局,各區人民政府)
7.大力培育創新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政策鏈整體戰略設計,統籌企業、項目、人才、政策、機制,推動傳統產業以新換舊、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成長。全力推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優勢產業集群突破性發展,支持網絡安全集群、光通信設備及光電子器件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電磁能、生物制造、類腦智能、綠色低碳等新增長點,培育發展元宇宙、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產業新賽道。(牽頭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各區人民政府)
8.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加快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緊扣人工智能發展新趨勢,打造融合技術、產業、場景、規則的一流人工智能生態。加快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擴容至400P,爭創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支持企業建設人工智能專業算力平臺和算法系統。加快人工智能新技術攻關,組織實施市人工智能創新專項20項,支持在漢人工智能企業圍繞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智能芯片、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開展應用技術創新。加快人工智能新產業培育,建設人工智能眾創空間、孵化器和產業園,培育若干細分領域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快人工智能新場景建設,建成應用場景200個以上,探索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各區人民政府)
(四)加快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9.大力培育科技企業。實施初創企業“育苗行動”,在孵初創科技企業突破15000家。實施中小企業“拔節行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9000家以上。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林行動”,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000家。實施科技骨干企業“領軍行動”,選育市級科技領軍企業3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稅務局,各區人民政府)
10.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需求為牽引、產學研協同,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企業技術中心、企校聯合創新中心、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200家以上,推動更多科技企業成為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投入、職務發明專利、重大科技發明的主體。支持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企業開展硬科技創新,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創新發展,打造科技創新生力軍。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府國資委,各區人民政府)
(五)加快轉化科技創新成果
11.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舉辦60場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新增成果轉化聯絡員100名,培育技術經紀人200名。組建10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立市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5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450億元。制定實施中試平臺建設規劃,新增高校院所、科技企業自建中試平臺備案開放50家,在重點創新及產業領域主導新建中試平臺10個以上,提供中試熟化和概念驗證全流程服務。(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12.深化新型研發機構改革。深化已建工研院改革,推動重點提升一批、整合優化一批、降級退出一批。發揮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體制機制及資源優勢,面向全球吸納創新團隊來漢創新創業和重大科技成果來漢轉化應用。加快建設武漢光化學研究院、武漢數據智能研究院建設,力爭在熱管理等領域新組建5家左右新型研發機構。(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各區人民政府)
(六)加快構建開放創新新體系
13.鞏固提升區域科技合作水平。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等為載體,支持離岸科創園、飛地產業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推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為使命,在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培育、創新場景開放等方面,加強與相關兄弟城市聯動,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以交流互鑒為導向標,加強與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國際科創中心及成渝國家科創中心對接與合作。(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各區人民政府)
14.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支持企業組建離岸研發中心,充分應用全球優秀人才、優質科研平臺、海外市場場景等資源,開展跨國研發合作,就地化打造全球研發網絡。完善中非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網絡,探索加強中歐科技合作,爭取海外優質科研成果和高價值專利入漢轉化。推動在漢高校院所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承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等項目任務。建立健全PCT專利培育機制,支持企業加強跨國專利布局和雙向合作,構建國際必要專利池。(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
(七)加快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
15.搭建平臺引聚人才。爭取獲批武漢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深化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吸引集聚10名戰略科技人才,打造10個高端創新團隊,認定支持10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支持一批優秀青年人才和工程碩博士。深入實施學子聚漢工程,新增30萬大學生在漢就業創業。(牽頭單位:市人才工作局;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團市委,武漢人才集團,各區人民政府)
16.營造環境培育人才。設立曙光計劃專項,用于扶持服務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安排資金1000萬元,支持100名以上青年人才。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支持人才自主選擇課題、自由開展研究,對研究成果只備案不驗收。(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人才工作局,武漢人才集團,各區人民政府)
17.做好外國專家服務工作。對標國內先進城市,優化來華工作許可審批流程。按照“五減”要求,在辦理環節、辦結時限等方面提速減礙,推動外國專家服務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委外辦,各區人民政府)
(八)加快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18.深化重點改革先行先試。推動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以市屬高校為基礎,爭取部屬和省屬高校支持,加快復制推廣湖北工業大學職務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機制,建立并完善體現“五元”價值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改革科研項目管理模式,推行“揭榜掛帥制”“賽馬制”“定向委托制”等新型項目管理制度。(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區人民政府)
19.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創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推進光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中心建設。加強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武漢(汽車及零部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建設,開展集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導航分析于一體的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服務工作。依托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高校運營(武漢)試點平臺,組建武漢專利運營轉化協作網絡,推進專利運營轉化和開放許可。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布局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和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儲備一批高價值基礎專利和核心專利。(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地方金融局,各區人民政府)
(九)加快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20.推進“雙創”載體建設量質齊升。以創新街區(園區、樓宇)建設規劃為指引,推動中心城區“立體發展、以新換舊”,推動開發區“以產促創、以創帶產”,全市建設創新街區(園區、樓宇)120萬平方米,認定授牌20家以上市級示范創新街區(園區、樓宇)。加強重點孵化載體提升服務,新增市級及以上眾創孵化載體40家、專業型眾創孵化載體比例提升5%。(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各區人民政府)
21.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爭創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設立規模不低于30億元的“武創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爭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落地武漢。推進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首創金融產品推廣應用。推廣“2+X”科技信貸服務體系,綜合運用政府風險補償、成本補貼、業務獎補等手段,力爭科技貸款余額增幅不低于10%。(牽頭單位:市地方金融局、人行武漢分行營管部;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武漢投控集團,各區人民政府)
22.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舉辦武漢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月度領域賽、季度擂臺賽、年度總決賽,為參賽者提供政策指導、金融對接、創業輔導、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最友好城市。創設首屆“東湖論壇”,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融合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的高端論壇。推進科技創新資源與科普資源融合整合,弘揚科學精神,廣泛開展群眾性示范科普活動,探索“科普+產業”模式,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經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協、團市委,各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市、區協同聯動,定期專題研究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各區各有關部門把抓創新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形成推進科技創新強大合力。
(二)嚴格督促考核。加強科技創新工作評價考核,將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市、區績效管理目標考核范圍。聚焦重點目標任務,建立定期考核評比通報制度,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落實情況專項督查,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三)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全市科技創新亮點工作、重大項目和創新成果報道,持續營造科技創新濃厚氛圍。組織開展“互學互鑒”行動,突出典型示范帶動,營造尊崇創新、尊崇創造的社會風氣。